以保存著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而聞名的西安,其老城區還殘留有兩段長約百余米、高約八九米的古代土城墻,為明秦王府城墻遺址。此間有關部門目前正在進行加固修復,以青磚包裹局部并保留土城墻原貌。
西安現存城墻建于明洪武年間(一三七四年至一三七八年),以公元六世紀時隋唐皇城墻為基礎擴展形成,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。是中國古代城垣建筑中保留至今最為完整的一處,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更大、最完整的古城墻。
據記載,公元一三七0年,明太祖朱元璋為次子秦王朱樉在西安修建府第。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,外城墻稱蕭墻,全系黃土夯筑而成;內城墻因外砌青磚,稱磚墻。清順治初年,蕭墻被毀,內墻保留下來。一九二一年,馮玉祥在西安修建督軍府時,拆掉內墻的包磚用于修建督軍府等處,秦王府的磚墻變成土墻,并一直留存至今,也是西安現存的一段土城墻。二00三年,明秦王府城墻遺址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據了解,秦王府土城墻因年久失修,呈現墻體坍塌、根部剝蝕凹陷、砌塊脫落、墻體及頂部開裂嚴重,個別城墻頂部寬度僅有半米。此次修復保護主要為采取防坍塌加固、裂縫灌漿加固、墻體防風蝕和防雨水沖刷侵蝕加固等技術措施,共有南北兩段計一百四十余米,在其底部砌城墻磚,高兩點五米至兩點八米左右,上部依然保留土墻。
有關人士表示,修復后將力求展現秦王府城墻的原始風貌。(完)